作业-从利比亚内战看“国家保护责任”

本文发布已超过一年,其中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这是我的“马克思主义本原理”课程期末作业,因为老师平时经常涉及到这些问题且相对比较客观,所以决定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文后列出了全部的参考资料,当然这种小作业的参考资料是神马情况大家都懂。注明来源一方面是尊重原作者(维基百科的GPL协议等等),同时也是想让文章显得比较庄重神马的(到底是zhuang重还是zhuang13啊喂!
本来尝试着排版了下的,后来懒得麻烦放弃了orz

从利比亚内战看“国家保护责任”

一、事件
北非国家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国民生活水平在北非国家中处于靠前位置[1]。2011年2月15日开始,利比亚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并遭到政府军武力镇压,进而引发反政府势力同利比亚政府军的激烈冲突[2]。最初的示威抗议从利比亚第2大城市班加西开始,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至今长达42年的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3]。
2011年3月17日,“由于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未遵守安理会之前通过的制裁决议,继续武力镇压平民抗议,并且在同反政府力量交锋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在阿拉伯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推动下,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实施禁飞[2][4]。
禁飞令在法律上为武力干涉利比亚冲突铺平了道路。第二天,法国空军率先开始了对利比亚境内卡扎菲政府目标的空袭,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内战的武力干涉就此开始。

二、背景
关于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是否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从禁飞令通过就充满了争论。那么,联合国为什么会通过1973号决议授权武装介入利比亚呢?故事还要从17年前说起。
1994年4月至6月,中非国家卢旺达爆发内战,联合国因为无法合法地干涉这场冲突,只能眼睁睁目睹了100万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酷杀死。[5] 2003年12月23日,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卢旺达大屠杀国际反思日”。
1997年,非洲人安南就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缩写R2P)的概念,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一百八十位各国元首无异议通过的大会公报里,正式规定了R2P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基本原则。[6] 陶金虎主席代表中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在2005年首脑会议的最后成果文件中,明确肯定了所有政府清楚且毫不含糊地接受集体国际保护人类免遭屠杀、战争罪、种族清洗以及反人道罪的责任。为此目的,当和平方式经证明是不合时宜或者无效以及有关国家当局明显无力保护人民免受上述罪行侵害时,愿意通过安理会采取及时以及决定性的集体行动。[6][7]

三、分析
国家保护责任理论中,安南提出了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两个不同于传统“主权”的概念,国家主权由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正被重新定义:国家被认为是服务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个人主权则是个人的基本自由。[7]
虽然联合国明确规定了基于R2P原则干涉他国时必须具备的五个严苛条件,卡扎菲在此次利比亚内战中的所作所为竟然完全满足了全部条件。“是卡扎菲出动飞机轰炸平民,气到外交官纷纷倒戈,利比亚驻联合国大使含泪恳求安理会救救他的祖国,这才有1970号决议的及早通过,为后续行动铺平道路;是卡扎菲雇佣外国人攻击本国的阿拉伯裔公民,逼得阿拉伯联盟也要制裁他”。[6]
当今,国家内部冲突明显多于国家间冲突,且在平民冲突中伤亡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以往[7],所以,当一国政府无力保护人民免受反人类罪行侵害,甚至政府本身就是侵害的施加者时,国际社会应当及时且有效地予以阻止。这不是为了某个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
正如潘基文在今年的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致辞中所说,防止种族灭绝罪是集体和个人的责任。真正缅怀17年前那些卢旺达遇难者的唯一方式是:确保这类事件永远不再发生。[8]

四、总结
世界局势一直在变化,人类文明也一直在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主权”的概念已不再绝对[7],“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9],当受到反人类罪行的威胁,国际社会有权干涉一国主权。这不是侵犯,而是保护普通大众的基本人权。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也必须坚持R2P的原则,在联合国的法律框架下,与国际社会一道为确保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发展承担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利比亚-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6%AF%94%E4%BA%9A
[2]. 2011年利比亚内战-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5%88%A9%E6%AF%94%E4%BA%9A%E8%B5%B7%E4%B9%89#cite_ref-21
[3]. 埃及周边多个国家爆发反政府示威-网易http://news.163.com/11/0217/06/6T2TE0VR00014JB5.html
[4]. 安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禁飞-联合国网站 http://www.un.org/zh/focus/northafrica/newsdetails.asp?newsID=15252&criteria=libya
[5]. 卢旺达大屠杀-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2%E6%97%BA%E8%BE%BE%E5%A4%A7%E5%B1%A0%E6%9D%80
[6]. 痛悔卢旺达,义惩卡扎菲-天涯社区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35777.shtml
[7]. 国家保护责任三题-曹阳,《河北法学》2007年04期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9171
[8]. 潘基文称将防止类似卢旺达大屠杀悲剧重演-网易 http://news.163.com/11/0408/08/713QV2AN00014JB5.html
[9]. 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网站 http://www.un.org/chinese/work/rights/rights.htm

{ 发表评论? }

  1. 笨乌不飞 Unknow Browser Unknow Os

    维基百科不能做为论文的引用来源,因为其内容本身亦不断变化,且任何人均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的内容为推定性内容——在合理的编辑制度下,推定多数人的编辑结果可信任,但是这个推定不符合严格意义的学术标准。

    另外,主权/人权之争也很简单:类比于“私人事务/公共事务”的界限即可——通常而言,私人事务他人不得干涉,但是当一个父亲打算杀死自己的儿子时,这个所谓“私人事务”就成为了“公共事务”,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干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