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已超过一年,其中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今天初二,去磨盘山给姥姥和姥爷扫墓。
每次到墓园,还有很长一段路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心情沉重,很严肃的感觉。每次都是这样。然后,我又意识到,墓园附近还是有很多居民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卖丧葬用品的。他们呢?难道也像我一样心情沉重?
走的时候看到一个茶馆,不大的院子,空空的桌椅,电视机孤独地播放着什么文艺节目。不难想象,大年三十晚上,这里一定是大家围在一起看春晚的地方;当然,那一定是快乐的时刻。于是又不难想到,他们必定不会整日沉闷,而是和所有人一样,喜、怒、哀、乐,五味俱全。
用鲁迅式的眼光来看,也许这能体现初中国人在对死亡习以为常之后便对陌生人的生老病死缺乏关心,或只是以“看客”的姿态袖手旁观。但我毕竟没有那种境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自古,“红”“白”就并称为“喜事”,庄子更是在爱妻去世后击缶而歌,以示庆祝。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离开人世是终极的解脱、终极的幸福。也许,现在很少(其实从来也就很少)有人能有庄子那样的胸怀,不过,乐观的精神是一直在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的。
回想地震刚过不久时,多少笑容是绽放在刚从鬼门关回来的脸上?
乐观,我想,才是最好的生存姿态。